封閉式循環
本公司認為,讓塑膠一再被循環利用,可降低塑膠廢棄物對環境的衝擊,以及減少石化原料的開採。「從搖籃到搖籃」的再生循環,其中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就是寶特瓶的「瓶子到瓶子(bottle to bottle)」,而本公司也引此概念,以打造「盒子到盒子(clamshell to clamshell)」的閉鎖式循環為目標。
封閉式循環
本公司認為,讓塑膠一再被循環利用,可降低塑膠廢棄物對環境的衝擊,以及減少石化原料的開採。「從搖籃到搖籃」的再生循環,其中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就是寶特瓶的「瓶子到瓶子(bottle to bottle)」,而本公司也引此概念,以打造「盒子到盒子(clamshell to clamshell)」的閉鎖式循環為目標。
根據聯合國報告,全球被浪費掉的1/3食物,讓碳排量高達44萬噸,食物浪費造成大量經濟損失,還賠上龐大環境成本,加劇地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危機。
我們發現…..
依據台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112年5月統計,裸賣前每月報廢蔬果1.2噸,裸賣後每月報廢10.8噸,增加800%的食物浪費,為了節省包材,造成更多的食物報廢。
資料來源:台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
減少塑膠浪費V.S減少蔬果報廢,兩者取得平衡有更好的選擇
包裝盒有保護商品、防碰撞的功能,讓消費者翻動挑選賣場裸賣區水果時,減少翻動造成的碰傷和日後的報廢。 鼓勵消費者結帳後,將包材盒直接回收,進入循環再利用系統,不只可保護食材,降低食材報廢成本,且不再增加塑膠開採量,降低環境負擔,落實更積極的減塑目標。
資料來源:SimaPro
根據艾倫・麥克阿瑟基金會(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) 2016 年發表的數據,全球每年生產的塑膠製品有40%遭垃圾掩埋,32%流入自然系統及14%被焚燒;只有14% 回收再利用,其中扣除耗損與降級回收,也就是真正經由消費後回收(Post– Consumer Recycled, PCR)可再利用的塑膠,僅剩2%。所謂消費後回收(PCR),是指經消費者使 用後的塑膠,丟棄回收後,再製成同類型產品,而非製成次階產品。例如寶特瓶回收後,再製成食品可接觸之塑膠容器而非抽絲製成衣服。此種模式我們稱之為「封閉式循環 ( closed –loop recycling)」。

於是我們開始探索如何在食品包裝領域實現循環經濟,讓塑膠一再被循環利用,可降低塑膠廢棄物對環境的衝擊,以及減少石化原料的開採。根據「從搖籃到搖籃(cradle to cradle)」 的再生循環理念,我們以此打造「盒子到盒子(clamshell to clamshell)」的封閉式循環。
2024年8月,率先與家樂福及寶綠特攜手並進,在家樂福高雄愛河店建置全臺第一座PET平板包材封閉式循環回收場域,未來持續積極拓展回收站點。此外,還參與永續智慧創新黑客松競賽,擔任企業命題提供者,共同探討如何推動循環經濟及相關資源的應用,深化產業與學術界的交流合作。
回收站商業模式:讓連鎖超市、量販店編號1號PET包裝盒,在保護商品、減少商品損壞的同時,可回收再製成包裝盒,再供應連鎖超市、量販店,打造「盒子到盒子(clamshell to clamshell)」的循環經濟,讓包裝盒不再為地球增添額外的塑膠負擔,亦即不再增加塑膠新料使用,趨近淨零碳排,讓資源價值利用最大化。